010-84279654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推广和实施 ISO14000 系列标准对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活水源从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的起源和在我国实施的现状,结合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推行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实践和效果,阐述开发区推行和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积极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并危及到了我们人类健康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面对这种严峻形式,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响应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为了统一协调世界各国的环境管理标准,减少世界非关税壁垒,促进全球环境质量的改善,规范组织的环境行为,推出了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
ISO 14000系列标准,是ISO和第207技术委员会(TC207)从1993年开始制定的一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的总称[1],是一个国际性、系列化的环境管理标准,包括环境管理体系(EMS)、环境行为评价(EPE)、生命周期评估(LCA)、环境管理(EM)、产品标准中的环境因素(EAPS)等7个系列,涉及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环境标志、生命周期评估等国际环境管理领域内的许多焦点问题,旨在指导各类组织正确的环境行为。实施此系列标准不仅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也有明显的经济效益。随着国际环境保护浪潮的日益高涨和人们“绿色消费”意识的加强,推行实施ISO14000标准已成为大势所趋。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产生
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引起了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的普遍重视和关注,各国政府领导、科学家和公众认识到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改变工业污染控制的战略,从加强环境管理入手,建立污染预防(清洁生产)的新观念。通过企业的“自我决策、自我控制、自我管理”方式,把环境管理融于企业全面管理之中。
1993年6月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了ISO/TC207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专门负责环境管理工作,主要目的就是支持环保,改善并维护生态环境质量,减少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使之与社会经济发展平衡。其职责是在理解和制定管理体系方面的国标标准和服务上为全球提供一个先导,主要工作范围就是将环境管理体系(EMS)标准化。
环境管理体系(EMS)包括为制定、实施、评审和保持环境方面所需的组织结构、计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和资源。EMS概念自产生后,经过3年的发展和完善,达到了可以用标准来衡量的程度,在1996年9月ISO出台了两个国际标准――ISO14001和ISO14004标准。
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是继质量管理系列标准ISO9000后推出的管理标准,从14001到14100共100个号,统称为ISO14000系列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