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打更的制度,在中国持续了上千年,一直在20世纪初才取消。明清时期,城市中都有樵楼更鼓,城市中心还有钟楼和鼓楼,早晨晚上都会鸣钟击鼓报时。
现时每昼夜为二十四小时,在古时则为十二个时辰。当年西方钟表传入中国,人们将中西时点,分别称为“时”和“小时”。随着钟表的普及,人们将“时”忘淡,而“小时”沿用至今。
上述表格只是对照的一种,其实,中国古时五更的起点和终点夏冬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五更每一更的时长在不同的季节是不一样的。
夜间打更,由专门的更夫负责。打更时两名更夫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敲梆子。一夜分五个更次,但却要敲六次更。第六次打更是在黎明即天将亮,东方已经逐渐发白的时候。这次打更不敲锣,只敲梆,而且没有节奏,要很急促无规律的敲,俗称“乱梆子”,这就是告诉人们,天将亮。乱梆子又响又乱,也有催人早起的意思。
下面再说打更是如何计时的。明清的时候,计时的方法可以说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既有古老的“铜壶滴漏”,也有从西洋引进的钟表。除此之外,第三种方法就是夜观天象。
更夫除了负责打更外,还兼有“夜间治安巡查”的责任。那时没有路灯,天一黑下来就是又暗又静,更夫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如失火,盗贼),就要立刻急促地敲一阵“乱梆子”,以提醒睡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