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吧 > 科普类 >

杨信廷:可追溯体系是国际公认的保障手段

 食品安全问题由来已久,属于全球性问题。近几年,我国发生很多食品安全事件,如2010年1月的海南豇豆农药超标事件,2011年瘦肉精事件,2013年毒生姜事件等。国外同样如此,1986年英国疯牛病事件,2011年欧洲毒黄瓜事件,2013年英国马肉事件,2017年荷兰毒鸡蛋事件等。
 

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杨信廷
 
  从管理体系来看,可追溯体系是国际公认的保障手段。发达国家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可追溯体系。我国从2010年开始建立可追溯体系,比国外稍晚些。商务部于2009—2010年开始建立肉菜流通追溯体系,投入近30亿元;农业部于2017年在国家发改委的支持下建立了食品安全追溯平台,属于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
 
  目前,国内外可追溯体系有三种运行模式:一是欧美国家及地区零售商主导的农产品供应链追溯模式;二是日本和西班牙行业协会/合作社/农会主导的农产品追溯模式;三是我国政府主导的产品追溯模式。
 
  当前,我国可追溯体系面临三大瓶颈:一是追溯标识易断链,单一环节的产品编码难以统一,标识防伪能力弱,多环节及多包装转换中标识不能有效衔接;二是生产源头保障弱,生产环节信息技术应用较多,但预警决策能力弱,导致源头质量安全保障能力不强;三是全程管控水平低,供应链各环节信息采集手段单一,信息流通不能有效衔接,质量安全全程控制能力薄弱。
 
  为了做到提前防控、减少用药,实时监控、减少腐损,全程管控、精准追溯,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强技术创新,不断收获创新成果。
 
  动植物产品生产过程质量安全控制  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明了果蔬病虫害监测与预警技术,果园害虫识别计数装置对粘虫、棉铃虫、桃蛀螟、地老虎等4种害虫识别准确率达90%以上;建立了基于实时感知数据的黄瓜病害预警模型,提前两天以上预警日光温室黄瓜的霜霉病、白粉病等正确率达85%以上。另外还探明了动物异常行为监测与判别方法,提出鱼类福利监控及行为量化分析技术,开发了基于GAP的质量安全管理与控制系统。
 
  流通过程品质监测预警  冷链物流多源信息监测,实现了车辆位置信息、车厢环境信息的一体化感知;冷链环境时空模拟,提高冷链效率、降低能耗。对于鱼类产品货架期,构建多源信息融合的生鲜农产品新鲜度预测模型,实现了鱼类货架期的快速预测。
 
  全供应链信息采集与溯源技术创新  农产品追溯编码技术,解决了农产品编码规则不统一、国内外标准不兼容等问题。
 
  在知识产权方面,获得授权专利99项,其中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专利76项;出版专著两部;发表论文193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106篇(Q1以上22篇);获得软件著作权登记154项;制定颁布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3项、地方标准3项。
 
  创新成果在推广应用与政策分析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一是以政府为主导的追溯应用模式,如天津、广州、河南、三门峡的农产品追溯体系。天津“放心菜”质量安全追溯,计划用4年时间,以现有蔬菜示范小区和蔬菜标准园为基础,建设“放心菜”基地40万亩,以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制度化、监管信息化为“四化标准”,实现蔬菜质量安全的全面提升。该技术成果在天津10个区县级72个乡镇级应用,覆盖所有涉农区县,目前在214家基地得到应用。
 
  二是以企业为主导的追溯应用模式。在陕西华圣、北京志广富庶、江西赣西物流、广州东升农场等地应用。其特点是以质量控制为核心的内部追溯,增强企业质量安全管理能力,增加产品销量,树立产品品牌,增强企业竞争力,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产地直供社区模式以减环节、降成本、保供应、增便利的优势在北京得到了快速发展。
 
  创新成果在全国得到了有力推广,已在18个省(直辖市)的425个基地、园区、合作社、物流企业得到应用。此外,在经济效益方面,累计推广作物(粮油、果蔬)782.8万亩,畜禽1200万头(只),水产3万亩,培训农技人员10万余人次。据技术产品应用主体估算,新增产值超29亿元。


TAGS:
关于我们
企业简介
企业文化
联系我们
互动专区
问答专区
留言反馈
问卷调查
会员之家
会员动态
会员服务
常见问题
商务合作

010-84279654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