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吧 > 科普类 >

吃鱼后头晕、恶心 小心“组胺中毒”

味道鲜美的鱼肉让很多人垂涎三尺,但在食物中毒的诸多案例中,因食用鱼类食品而导致中毒的案例屡见报端,其中,“组胺中毒”者更是为数不少。

 

含组氨酸多的鱼,变质时易引发组胺中毒

 

海产鱼类中的青皮红肉鱼,如鲐鱼、金枪鱼、鲣鱼、秋刀鱼、鲭鱼、沙丁鱼体内组氨酸含量较高,如果贮存不当,导致新鲜度下降,那么细菌会把组氨酸转化成组胺,当组胺蓄积到一定量时,便可能发生食物中毒。

 

深圳市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卫生科医师刘建平介绍,如果发生组胺中毒,患者在吃鱼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会出现面部、胸部及全身皮肤潮红、有灼热感,眼结膜充血等症状,并伴有头痛、头晕、恶心、腹痛、腹泻、心跳过速、胸闷、血压下降等症状,有时还会引发荨麻疹,出现咽喉烧灼感,个别患者还可能出现哮喘。因此,如果吃鱼后出现上述表现,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并向临床医生提供详细的进食情况,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治疗。

 

避免组胺中毒有技巧

 

第一,尽量避免食用不新鲜或腐败变质的鱼类食品。

第二,鱼类食品必须在冷冻条件下贮藏和运输,冰鲜鱼类应贮存在4℃或4℃以下环境中,冷藏鱼类则应贮存在-18℃或-18℃以下环境中。

第三,对于易产生组胺的青皮红肉鱼类,在烹调前应彻底刷洗鱼体,去除鱼头、内脏和血块,然后将鱼切成两半,并将其在冷水中浸泡几个小时。在烹调时加入少许醋,可使鱼中组胺含量下降65%以上。

 

有过敏性疾病的患者,以及正在服用降压药、抗抑郁药等药物的人群,应尽量避免食用此类鱼。

 

来源:大河健康报



TAGS: 食品 安全
关于我们
企业简介
企业文化
联系我们
互动专区
问答专区
留言反馈
问卷调查
会员之家
会员动态
会员服务
常见问题
商务合作

010-84279654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