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常说,“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晚上要吃少。”大多数人晚上能量消耗少,理论上是可以减少摄入,但是吃得少并不代表是完全不吃。所谓吃少是指相对午餐,晚餐可以适当减少,实际上,正常人三餐安排的热量比例也是如此。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医师孙嘉解释道,一日三餐是根据人体进食后的消化时间来决定,饭后4小时左右胃会排空。假设不吃晚餐,从吃完午饭到第二天早上进食,期间有十几个小时未进食,如果有些人早餐吃得晚,更达到了二十小时未进食。这时候体内用于维持正常呼吸、心跳等基本生理功能所需的卡路里数量会自动降低,因为身体此刻会误认为在挨饿,需要平衡,不但不能够多消耗热能,反而会影响身体功能的正常运转,并更容易在日后进食相同能量的食物后,出现能量剩余,导致脂肪堆积。机体能量严重缺乏,长期以往,机体消耗脂肪的同时也会消耗肌肉,随之带来的是基础代谢率的下降。
“基础代谢率是根据机体的能量储备及消耗状态来调整。因此长期进食过少,运动又没又明显增加的情况下,人体的基础代谢率就会逐渐下降,以适应机体能量摄取与消耗平衡。久而久之,基础代谢率降低后,再多吃一点都是负担,反而会变胖。”简单来说,节食或不吃晚餐虽然可以在短期内获得体重下降的变化,但一段时期后引起基础代谢率下降,从而恢复以前正常饮食都会导致体重反弹。
其次,不吃晚餐可能会引起大脑的供氧不足。有些年轻人晚上需要加班工作,青少年晚间需要复习功课,部分人利用下班时间去运动锻炼,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运动,都需要大脑的氧气供应和能量的供给,能量跟不上时容易出现眩晕、乏力、体力不支等情况。
再者,孙嘉也表示,长时间的不进食状态会使下一餐进食的食物更多,恰巧机体处于饥饿状态下进食,由于食欲大增,会额外摄取更多的能量,[由于食欲大增,会额外摄取更多的能量]不利于减肥。
来源:家庭医生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