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致电:

010-84279654

  
  •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快讯 > 地方新闻 >

浙江省高效推进食品安全市县创建 绘就“食安浙江”新蓝图

浙江省高效推进食品安全市县创建 绘就“食安浙江”新蓝图
 
  浙江省委、省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省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食品药品安全战略,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全省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食品安全总体形势稳定向好。自国务院食安委部署开展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将其作为当前抓好食品安全工作的总载体和主抓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采取系列措施予以抓紧抓好。在开展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的同时,浙江省同步开展省级食品安全市县创建工作,已高标准严要求完成了首批7个食品安全县(市、区)的考核验收,现在正在持续高效地推进浙江省食品安全市县创建工作全覆盖、全启动、全达标的目标进程。浙江省委书记车俊、常务副省长冯飞、副省长朱从玖等领导充分肯定食品安全市县创建工作,近期密集对首批7个创建县(市、区)满意度调查结果做出批示,要求坚持把创建工作做好,创建县好的做法应及时向全省推广。
  政府重视 政策指导 强化考核
  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持续深入
  出台指导意见,创建工作高屋建瓴。去年初,浙江省政府召开第60次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食品安全市县创建工作。2016年3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浙江省食品安全市、县(市、区)创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全省食品安全市、县(市、区)创建工作作出具体部署,要求“城市农村全覆盖、所有市县全启动、‘十三五’期间全达标”,以创建推动全省食品安全整体水平、食品安全治理能力、食品产业健康发展水平和群众满意度“四个明显提升”。
  强化顶层设计,创建工作严肃权威。浙江省创建办在一开始进行制度设计时,就力图将“食品安全市县”打造成为像“文明城市”“卫生城市”这样的权威品牌,带动整体面上食品安全治理水平的整体提升。因此,按照“国创”工作的有关要求和标准,结合浙江实际,制定了认定管理办法、认定标准(47项)、考核细则(211条)、考核验收办法等系列制度文件。把“社会认可、群众满意”作为创建工作的重要衡量标尺,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确保评价结果客观真实、公开公平公正,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让全社会共享创建工作成果。对近3年内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影响恶劣的食品安全事件、人民群众对当地食品安全现状总体满意度低于68%的实行一票否决。创建期满后,由创建市、县(市、区)政府向省食安委提出考评验收申请,省食安委统一组织验收和公示,对通过考核的由省食安委授予“浙江省食品安全市(县(市、区))”称号。未通过考核、公示的市县继续进行创建。同时命名后加强动态管理,对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影响恶劣的食品安全事件等情形的市县要取消其称号,对创建工作成效下滑明显、群众反映强烈的市县,责令限期改进。
  全面迅速启动,创建热潮澎湃而起。开展食品安全市县创建是落实各级政府属地责任、督促监管部门依法履职、倒逼企业守法诚信经营、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加快形成“上下统一、责任明晰,运行高效、保障有力,无缝衔接、全程监管,符合实情、科学合理”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的重要载体。各地政府高度重视,将其视为是新一届领导班子所争取的第一项重要荣誉予以部署,全省100个市、县政府全部发文启动创建并成立领导小组,其中有84个市县的领导小组组长由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创建周期原则上不少于2年,工作基础特别扎实、各项指标达到创建标准的市、县(市、区)可以提前1年申请验收。首批7个工作基础较为扎实的县(市、区)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各项工作又有了进一步提升,经过自评向省创建办提出验收申请。
  各地真抓实干,创建措施抓铁有痕。围绕推动创建深入开展,以省食安委名义印发了《关于开展食品安全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创新试点工作的通知》,根据食品安全治理65个课题项目,确定了8个县开展综合性创新试点,38个市、县开展单项试点。各地以保障公众食品安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保障创建工作投入,突出重点,整合资源,加强检验检测、风险监测、宣传教育、基层监管站所和基层食安办规范化建设,提升食品安全科学监管能力。抓住当地食品安全领域存在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积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探索食品安全监管新模式、新机制,提高监管效能,有效防范食品安全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强化考核验收,创建工作深化提高。省创建办坚持“以高标准验收促进高水平创建”的理念,严肃认真做好首批7个浙江省食品安全县(市、区)验收工作,拉高标杆,示范引领,推动后续总体创建水平的提升。按照创建工作要求,省创建办委托浙江省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作为权威第三方机构参与评价,邀请由技术专家、新闻媒体记者、群众代表等56人组成的专家组对首批试点县(市、区)进行了考核验收工作。专家组严格按照《浙江省食品安全县(市、区)考评细则(2016版)》和《2017年浙江省食品安全县(市、区)考核验收方案》要求,进行了材料审核、暗查暗访、现场验收等工作,同时参照“国创”中期评估的做法,对各地创建领导小组组长进行访谈。对于个别暗访中发现较多问题的县,采取推迟现场验收、约谈当地创建领导小组负责人等措施,待二次暗访确认问题整改到位后再进行现场验收,有效维护验收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对后续创建工作形成了较大的推动。同时,浙江省创建办制定了详细的满意度调查方案,并委托权威机构对各地进行了满意度调查。
  总体水平跃升,创建工作成效显著。经过“过五关闯六将”,首批7个县均已顺利通过正在进行公示。从这些地方的创建工作情况来看,政府属地责任得到有效强化,监管部门联动配合密切,社会各界积极主动参与,群众满意度不断上升。各地党委、政府重视力度进一步加强,从7个县创建领导小组组长(均为当地政府一把手担任)访谈情况来看,政府领导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认识深刻到位,对相关底数及业务情况掌握得十分翔实,已经入心入脑。食品安全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各地通过创建,不断加大经费投入,软硬件水平均有明显提升,智慧化、信息化管理手段不断增强,抽检力度不断加大,日常监管力度日益加强,“四有两责”有效落实,改变了以往碎片化、运动式的监管方式,食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推动重点难点问题不断取得突破,通过暗访发现,“三小一摊”、无证无照经营、废弃油脂等涉及多部门的重点难点问题通过创建这个载体系统推进后,已经大有改观。基层站所的执法车辆配备问题通过创建也已基本解决。基层责任网络不断夯实。基层市场(食品药品)监管所、乡镇(街道)食安办、村居协管员信息员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同时建立和完善教育培训和报酬激励机制,有效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初步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网络。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提高。各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积极利用各类新兴和传统宣传手段,逐街逐店、挨家挨户开展创建宣传工作,让群众及时了解政府部门的工作动态以及食品安全科普常识。满意度测评显示各项指标与同期相比有明显提升。
  浙江省创建办将以汪洋副总理在“双安双创”成果展上对浙江展馆的肯定以及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批示精神为动力,进一步抓好“国创”“省创”这两个总载体,联动开展千万学生饮食放心工程、放心肉菜示范超市创建、食品安全责任险、食品安全金融征信体系建设、放心消费示范餐饮“双千双百”提升工程等工作,及时总结首批浙江省食品安全县(市、区)的有关经验,尽早确定研究“国创”验收评价细则以及“省创”下一阶段工作安排,持续推动全省各项创建工作走向深入。
  首批七个县(市、区)示范创建工作亮点荟萃齐绽风采

上城区智慧餐饮平台
 上城 攻重点克难点 铸就特色监管
  上城区是杭州市的中心城区,截至2017年7月底,全区共有食品生产经营单位5210家,其中食品及相关产品生产企业9家,持证食品流通经营单位3234,持证餐饮服务单位1967家。
  高标准推进,严要求打击。2016年以来,上城区把创建浙江省食品安全区作为高标准推进全区食品安全的重要契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以“四个最严”为遵循,以“四有两责”为引领,以队伍建设为基石,以信息化为手段,以社会共治为路径,不断提升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共出动执法0.8万人次,检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1.2万家次;监督抽检2196批次,不合格61批次,不合格品处置率达100%;行政立案91起,罚没款值达332万元,刑事立案1起,追究刑事责任20人。
  强化日常监管和社会综合治理。上城区着重从三个方面发力,提升全区食品生产经营水平。一是着力创新方式,探索打造党政同责的食品安全基层责任体系,升级打造“互联网+”的智慧餐饮监管模式,打造企业自查申报、部门定期审核、消费者即时打分三项内容综合生成食品安全积分,在营业场所电子屏实时显示的餐饮三方共治模式。二是着力克难攻坚,开展无证餐饮集聚区综合治理,实现思鑫坊民国风貌体验街区、馒头山邻里中心和望江新城等区域蝶变。三是着力特色打造,搭建多方合作、辐射全区的食安科普宣传平台,打造校园师生、社区居民、两代表一委员多方参与、合作互补的监督队伍,完善源头可溯、过程可见、实时公开的食品(食用农产品)电子追溯体系,推进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临安市市场监管局配备执法装备车
 临安 完善监管体系 强化源头治理
  临安市(今年8月撤市设区)在全省首批启动省级食品安全市创建工作后,积极探索食品安全治理新模式,实现了食品安全形势持续向好,群众食品安全满意度稳步提升。近三年来临安未发生较大以上食品安全事件,食品安全工作连续三年在杭州地区综合考评中名列前茅,先后获得省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市、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市、省级食品安全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在全省开展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创新试点工作评比中,临安市构建实施的“五位一体食品安全治理体系新模式”获得一等奖。
  有效治理食品安全源头问题。主要农产品均制定生产操作规程或生产模式图或标准简图,生产操作规程或生产模式图或标准简图入社(场、企)率达100%。加强品牌建设,建立健全“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与监管机制,主要食用农产品中“三品”比率达到55.12%。全面实行标准化生产,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率达到64%以上。所有大型农贸市场均建立市场准入退出、信息通报、不合格产品处置、信息公示等制度并公示,同时严格执行定点屠宰制度,私屠滥宰行为得到及时取缔。全市所有畜禽进场、屠宰和宰后产品批次、产品数量、流向单位与时间等记录在册。同时,围绕重点人群,实施学校师生饮食放心工程,95%以上学校食堂达到了A、B等级,品牌超市入驻率达100%,学校食堂食品来源100%实行统一配送管理。截至目前,共有“阳光厨房”138家,均正常有效运行,其中大型餐饮达到76%,学校达到95%,养老机构达到18%,均超过省定标准。
  推进添加剂安全监管。全市坚果产业实现产值约50亿元,在全国坚果食品行业中比重超过20%。为推进添加剂的安全监管,严把食品安全源头关,在本地最大的炒货企业集散地龙岗镇建立一个食品添加剂配送中心——临安市龙冈食品添加剂配送中心,辖区内75%以上的食品生产企业实现了统一配送,开创了社会、监管部门、企业“三方共赢”新局面。
  突出农产品特色品牌建设。建成“东竹西果”150万亩的竹笋、山核桃基地,20万亩茶叶、山地蔬菜、水果、小香薯等农特产品基地,成为全国最大的山核桃生产加工产区,是“江南最大的菜竹园”、杭州城区夏淡蔬菜的主要供应基地,获得“天目雷笋”“天目笋干”“临安山核桃”“天目青顶”四个证明商标,“临安山核桃”获浙江省区域名牌产品,“天目山牌”山地蔬菜获浙江省名牌农产品。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一体化认证工作和森林食品认证工作,其中,累计认证无公害农产品总产量达16.18万吨;认证绿色食品产品总产量3124吨;认证有机食品(基地)总面积2648.9公顷。2016年成功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

鄞州区食安险签约
鄞州 以创建促监管 以监管促提升 以提升促安全
  鄞州区以此次食品安全市县创建为契机,从保障民生、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高度出发,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监管机制、监管模式和监管方法,落实一系列强而有力的举措,在落实食品安全责任体系、强化风险隐患排查、创新监管机制、规范提升食品产业、强化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方面有了创新和突破。
  创新实施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出台《鄞州区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工作实施方案》,率先在全市开展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试点工作,鄞州区政府每年出资300万购买公益食责险,实现全区农村集体聚餐点、中小学校及幼儿园食堂、建筑工地食堂以及养老机构食堂全覆盖。出台《鄞州区推进食品安全责任商业保险指导意见》《食责险风险基金管理办法》和保费补贴政策,深入推进商业食责险。目前全区已有52家企业投保食责险,保费共计52.7万元。
  树立餐饮标杆。建立食品安全自主管理模式,全面推行农村集体聚餐备案制,推行“五常法”,色标管理等先进管理模式。目前,鄞州区环球银泰城、世纪东方等6个商圈已被评为市级餐饮特色示范街区。已创建农村集体聚餐示范点73家,圆满完成学生饮食安全三年工程,累计投入1.09亿元,新建、改建学校(幼儿园)食堂75个。
  多措并举推行食品召回试点工作。鄞州区市场监管局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列为食品召回联系点,是目前全省唯一一家县(区)级联系点。区市场监管局专门成立了由分管局长为组长,生产监管科、法规科、办公室、稽查大队(经济稽查科)、基层各市场监管所为成员的食品召回工作领导小组。在加强专题调研基础上,根据《食品召回管理办法》,制作食品召回公告、召回计划、召回处置、召回报告等格式文本,对曾出现不安全食品的企业,按照召回程序进行实演练习。
  “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保障会展食品安全。鄞州区贸易会展活动频繁,辖区内的宁波市国际会展中心已成为宁波对外展示形象的重要窗口。为确保会展活动平稳有序,鄞州区市场监管局立足职能,强化“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全面做好各大会展活动的食品安全保障工作。2016年以来,区市场监管局共参与保障各类大型展会活动51起次,出动检查人员次数1555次,检查参展主体76家,排查安全隐患93次,均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件。

慈溪市食品安全网格长开展食品安全协管
 慈溪 夯实基层监管 严守食安底线
  2016年,慈溪市在全省首批启动省级食品安全市创建工作,积极探索食品安全治理的“慈溪模式”,全市食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为96.8%,公众对创建工作支持度达95.9%、对食品安全状况总体满意度达到75.3%。显现了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新格局,推动多元主体共建共享“舌尖上的安全”。慈溪市被省食安委确定为食品安全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创新综合试点。
  落实党政同责,强化基础保障。2016年市级财政安排食品安全专项经费5337万元,其中食检中心迁建就投入建设费用1100万元。2017年预算1162万。健全市、镇、村、网格四级食品安全责任体系,镇(街道)食安办实体化运作,按镇(街道)设立市场监管所,配备村级协管员、网格信息员,在宁波市率先建立“一镇一办一所”基层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实行实体化运作,规范化建设达标率100%,打通监管“最后一公里”。市场监管所执法装备配备到位,全部使用移动监管APP,食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年均补助180余万元。
  严格全程控制,筑牢监管防线。实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在全省率先实施22种高毒高残留农药退市,开展生产、流通、餐饮环节分类综合监管和智慧监管。实施农村厨师每年免费体检、定期培训制度,持证上岗,强化分级备案指导,发放上岗证823张,年均保障就餐人员110万余人次。实时监控餐饮具集中消毒,运行餐厨废弃物BOT项目,该项目投入资金3500万元,日设计处理能力150吨,2016年10月至今已收运无害化处置废弃物2万余吨。完善行刑衔接机制,2016年以来,共出动执法人员3万余人次,检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2万余家次;行政立案件426起,罚没744.7万元;刑事立案6起,刑拘38人。
  注重多方参与,推进社会共治。强化企业主体责任,食品生产企业自查报告率97.9%,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通过HACCP认证或ISO22000占比76.5%。聘请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员200名,实施食品安全公共责任保险和引导投保商业险,试行食品安全金融征信体系建设,常态化开展食品安全“七进”“四个你我”活动达50余次。
 
永康食品安全宣传月启动仪式暨市场监管知识竞赛
永康 共创食品安全市 同筑生活幸福城
  永康始终把“保障食品安全、呵护百姓健康”作为民生头等大事来抓,提出“共创食品安全市,同筑生活幸福城”创建理念,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不断夯实基层监管基础,增强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切实打造示范创建永康样板、食安工作永康模式。
  建立更加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强化行刑司法衔接。市场监管、公安、法院、检验检疫等部门建立打击危害食品安全违法犯罪协作机制,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监管互助、依法共治。强化部门联动监管。各职能部门、各镇街区共同构建日常巡查、约谈教育、专项整治、联合执法四重防护体系,强化行业规范提升。通过负面清单抓“低小散”规范、典型示范抓“中小微”提升、行业标杆抓“大中型”引领。建立食品安全智慧监管指挥中心,将全市学校、医院、典型机关食堂及农贸市场、大中型商超、餐饮单位、食品生产流通企业等纳入平台实现智慧监管,目前已完成一期建设。创新行业监管模式,开展农产品基地规范化建设,食品生产加工单位提档整治,流通领域索证索票源头管理,农贸市场改造提升与放心创建。推行餐饮后厨4D管理,掀起“从雨靴到布鞋”的厨房革命,2016年该模式在金华全市推广,并在全国校园后勤装备展上作为浙江省唯一成果展示。
  建立更加完备的食品风险管控体系。最大力度最高标准整合检测资源。2016年7月,投资2198万元的永康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建成运行,11月通过检测资质认证,具备开展食品理化指标、药物残留、添加剂、微生物等265项检测能力。最大范围最密网络构建快检体系。建成26个城乡食品安全快检室并免费向市民开放,全市31个农贸市场设食品检测室并开展每日检测,16个镇街区和10个市场监管平台配备快检设备并开展常规检测,快检网络覆盖至镇街区及村居。最大力度最全品类开展源头监测。全面实施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形成从农田到餐桌食品质量标识和安全监管全过程覆盖,粮食、肉禽、果蔬等主要食品安全信息追溯覆盖率达50%以上,绿色食品100%纳入追溯体系。
  建立更加有效的食品社会共治体系。食品安全保险全覆盖。2014年全省率先开展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试点工作,创新“配送公司+投保”“政府出资+投保”和保险机构“六个一”运行模式。2015年实现食品行业、区域全覆盖,2016年延伸至居家养老中心食堂和集体聚餐。行业资格准入严把关。先后成立餐饮行业协会、食品行业协会、餐饮服务工作站,负责行业规范自律,定期开展食品从业人员上岗前培训。社会共治共享多载体。在永康电视台开设《食安永康》专栏,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倡导健康理性消费。成立27支195名志愿者参与的食品安全社会监督队伍,制定志愿者工作制度,开展常态化监督。组织学生开展“看餐饮后厨,养饮食习惯”等消费体验系列活动,让学生教育学生,让群众说服群众。

衢江区创建宣传
衢江 强化保障体系 构建长效机制
  衢江共有食品生产经营单位4290余家,其中种养业家庭农场1000余家,食品生产企业66家,食品小作坊53家,食品流通经营单位2122家,餐饮服务经营单位921家,保健食品经营单位131家,食品工业产值全年约3.34亿元。2016年5月,衢江区全面启动浙江省食品安全区创建工作。历经一年多的创建,初步形成了具有衢江特色的食品安全治理模式。强化三大保障,高位推进创建工作。强化组织保障,实行食品安全党政同责制,将创建工作列入食品安全“十三五”专项规划,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强化经费保障,配套投入创建经费2500余万元,用于检验检测机构建设、智慧监管建设、基层市场监管所增补执法用车、规范化建设和执法装备配备、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购买、“三小”整治提升、食品安全宣传等方面。强化考核保障,将创建工作纳入了食品安全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及个人综合考核,实行奖惩分制。
  打好三大战役,全面提升治理水平。以“康”为基,打好排雷攻坚战。全面梳理排查风险隐患,确立“排雷清单”,开展专项整治。2016年以来,全区共查处食品安全违法案件92起,案值30.68万元,罚没75.29万元。以“养”为本,打好“三小”行业创建主动战。通过宣传动员促“争创”,监督指导促“规创”,典型示范促“众创”,全力抓好“三小”行业综合治理工作。以城带镇,打好市场扮靓持久战。推进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程,改善农贸市场“脏、乱、差”、占道经营、活禽交易等突出问题。
  健全三大体系,积极构建长效机制。健全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体系,筑牢食品安全第一防线,有序推进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试点工作,为全区所有农村人口投保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将备案指导和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相结合,通过备案减少风险隐患;公办学校食堂参保率100%。健全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为食品安全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2016年全区共完成各级检测1863批次,抽检合格率97.53%。健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体系,激发多元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食品安全治理。

温岭市开展“你点题•我检测”活动
温岭 加大投入保障 强化日常监管
  2016年,温岭市在全省首批启动省级食品安全市创建工作,积极探索食品安全治理的“温岭模式”,实现了食品安全形势持续向好,群众食品安全满意度稳步提升。
  防线前移,严把食品安全源头关。结合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市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农业标准化提升工程,筑牢食品安全第一道防线。全面落实肥药双控、绿色防控和废旧农药包装物回收,有序推进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及绿色农产品认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率达63.1%。
  依托“互联网+”,加快推进全链条监管。一方面,利用“二维码”推进食品溯源体系建设。探索建立覆盖全过程、全领域的食品安全智能系统,在农产品、水产品和食品生产加工单位落实“二维码”追溯机制,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信息化监管。初级水产品抽查合格率提高至99.2%,小作坊食品追溯率达71%。另一方面,实施餐饮业实时监管。在全市大中型以上餐饮单位及学校食堂推进“互联网+明厨亮灶”工程建设,通过高清摄像头实时采集图像资料,不仅在经营场所电子显示屏上亮相,接受社会监督,而且监管人员随时可对厨房进行监控和取证,有效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效能。
  重拳出击,大力惩治违法犯罪行为。不断加强行刑衔接,改变以往行政执法部门初步调查定性后再移交公安的执法模式,完善公检法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联合侦办机制,案件查办效率大幅提升。如近期处置的“地沟油”系列案件,市场监管、公安、检察院三方全程参与,由市场监管局在6小时内取证完毕,2小时内办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在受理后6小时内下达《立案决定书》《刑事拘留通知书》,快速刑拘23人,取保候审1人,查封经营场所9家。
  全民发动,全力构建共创共管格局。一方面,充分发挥协会、社团作用。建立省内首家餐饮食品安全协会,吸纳全市96家大中型餐饮单位,开展餐饮食品安全、诚信经营等方面的交流合作,规范行业行为,全面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和行业自律能力。建立食品安全金融征信体系,落实食品安全“黑名单”制度,共向社会公布食品安全“黑名单”45家,基本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损”的信用格局。另一方面,积极引导群众参与。组织开展“校园后厨大揭秘”、文明消费随手拍、“你点题•我检测”等群众体验活动,邀请社会各界人士,通过面商质询、参与抽检、参加执法、参观检查等形式,让群众充分参与食品安全监督工作。

来源:中国食品安全报



关于我们
企业简介
企业文化
联系我们
互动专区
留言反馈
问卷调查
会员之家
会员动态
会员服务
常见问题
商务合作

010-84279654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