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政策吹风会发布质量认证体系建设最新精神
1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专题政策吹风会,邀请国家认监委副主任刘卫军,解读刚刚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 促进全面质量管理的意见》精神,并回答媒体记者的提问。吹风会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局副局长袭艳春主持。以下是吹风会实录。
袭艳春: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促进全面质量管理的意见》,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情况,我们非常高兴的邀请到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刘卫军先生,请他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朋友们的提问。
下面请刘卫军先生作介绍。
刘卫军: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
下午好!首先我代表国家认监委,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认证认可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国家认监委是国务院授权,统一管理、监督和综合协调全国认证认可工作的主管部门,由质检总局领导和管理。国务院刚刚印发了《关于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 促进全面质量管理的意见》,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是主责单位。就此我简要介绍相关情况。
一、关于《意见》的出台背景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质量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建设质量强国。如此深刻、系统地强调质量,这在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去年12月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并提出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去年9月5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作出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总体部署。
认证认可是国际通行、社会通用的质量管理手段和贸易便利化工具,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市场效率的基础性制度。其本质属性是“传递信任、服务发展”,向消费者、企业、政府、社会、国际传递信任,可以形象地称为质量管理的“体检证”、市场经济的“信用证”、国际贸易的“通行证”。我国经济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市场化、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认证认可所具有的市场化、国际化等突出特点,使得其作用越来越彰显。为了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放管服”改革,全面实施质量强国战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去年9月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推进质量认证体系建设的措施,决定由国务院出台相应的政策文件。这份文件已于日前正式印发。
《意见》的出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认证认可工作的高度重视,为全面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二、关于《意见》的主要内容
《意见》共分八个部分27条,提出了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
《意见》提出,要按照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和质量提升行动总体部署,运用国际先进质量管理标准和方法,构建统一管理、共同实施、权威公信、通用互认的质量认证体系。力争通过3-5年努力,使我国质量认证制度趋于完备,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质量管理能力明显增强,主要产品、服务尤其是消费品、食品农产品的质量水平明显提升,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质量品牌。
《意见》明确了六个方面重点任务。一是大力推广质量管理先进标准和方法。二是广泛开展质量体系升级行动。三是深化质量认证制度改革创新。四是加强认证活动事中事后监管。五是培育发展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六是深化质量认证国际合作互认。
此外,《意见》还从加强组织领导、综合保障、宣传引导、督促落实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强调各地方、各部门要将质量认证工作作为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重要举措,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地。
三、关于贯彻落实《意见》的初步安排
《意见》出台后,关键是抓落实。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国务院部署要求,会同各部门各方面,重点从四个方面抓好落实:一是要发挥好牵头抓总作用,质检总局、认监委作为主责部门,将抓好质量认证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着力提高认证供给能力和水平,规范认证行为,提升认证公信力;二是要发挥好政府引导作用,推动各地方、各部门将质量认证体系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制定方案措施,完善政策保障,健全激励机制,强化督促落实;三是要发挥好市场主导作用,认证机构、企业等市场主体要切实强化主体责任,规范认证秩序,形成良性发展局面;四是发挥好社会共治作用,加强宣传引导,提高质量认证的社会认知度,让全社会享受到更多质量认证带来的高质量发展成果。质量认证工作需要社会各方凝聚共识、协同推进,希望媒体朋友们多关心、多支持、多宣传。
我先介绍这些。现场我们还准备了《意见》解读和认证认可基本情况材料,供大家了解。下面,我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谢谢!
袭艳春:谢谢刘主任的介绍。可以看得出来刘主任对这项事情非常熟悉,也讲解得非常详尽。下面进入答问环节,提问之前请通报所代表的新闻机构。开始提问。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质检总局将今年确定为“质量提升行动年”,国家认监委将采取哪些具体举措促进质量全面提升?另外,能为老百姓对来什么具体实惠?
刘卫军:谢谢您的提问。质检总局在年初刚刚召开了全国质检工作会议,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质检总局确定今年为“质量提升行动年”。上周国家认监委也召开了全国认证认可工作大会,提出“质量提升行动年,认证认可在行动”的工作主题。把提升认证认可的供给质量作为主线,结合“质量提升行动年”,计划开展五个方面的质量提升行动。
第一,面向广大企业,开展百万企业认证升级行动。目前我国质量认证有效证书大概170万张左右,涉及企业近60万家。国务院《意见》明确提出,希望更多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大力开展国际通行的质量认证工作做法,助推企业质量提升。所以我们将开展百万企业认证升级行动,特别是以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ISO9001,这是国际上最先进的质量管理的方法。他们刚刚进行了升级换版,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大力推动在企业中的应用。现在已经面向百万家企业开设了免费的培训平台,进行免费培训。同时结合ISO9001新版升级,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升级行动去年已经开展起来。针对不同的行业开展特色认证,在ISO9001基本的管理体系要求之外,不同的行业根据行业特点附加上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使得这种管理体系对企业更有实质性帮助作用。我们还要开展分级认证,把ISO9001的管理体系和特色管理体系根据不同企业特色需求,分为不同项目或者不同层面的要求,以满足不同企业的需求。为了使企业更便捷获得认证,我们将探索把各种管理体系认证,甚至和产品体系认证整合,一审多证、合并认证等等,通过多种措施使更多企业在管理体系认证和产品认证方面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
第二,面向消费大众,开展高端认证质量惠民行动。我们组织认证机构针对大家比较关注的一些消费品,比如马桶盖、电饭锅、空气净化器,开展了高端品质的认证,称之为“优品认证”。现在在市场上可以逐步看到经过“优品认证”的几类产品。还有大家都比较关心的儿童玩具以及清洁认证。这些都跟消费者直接相关,都可以让消费者从中得到实惠。此外,我们经常使用的洗衣机、电冰箱,包括汽车这些跟百姓相关的产品很多都跟安全性有关,所以我们还开展了“强制性产品认证”,即加贴CCC标志的认证。你们买商品的时候,加贴了这个标志的产品可靠性会好得多,出了问题都可以追究相关认证机构的连带责任。这些都跟消费者有关系。再比如食品领域我们开展了有机食品认证等高端产品的认证,现在量也相当大,差不多17000张证书,1000家企业。所以你们到市场上买有机食品就可以看是否有有机食品认证的标志,国家认监委网站上还有专门的有机产品认证的相关信息的追溯系统,能够核准它的真假。
还有“三同”产品,我们开展了“三同”产品认证,现在差不多有2600多家企业,1000多个“三同”的产品。所谓“三同”就是同一生产线,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在同一生产线上生产,满足同样的标准要求,从而生产出同样质量的食品、农产品。称之为“三同”,一个重要的保障就是用认证手段。通过对它进行认证,使产品能够长时间的,在证书有效期内连续稳定的使这个产品是真正的“三同”产品。
还有一个面向消费者和大家有直接关系的认证,就是关于服务的认证,比如保健、教育、体育、金融等,刚才路上跟我们同事讲,他们说建行的一些营业网点,现在有几千家都获得了服务认证。还有养老院,这些都是和百姓密切相关的服务项目,我们现在加大推动力度,真正解决十九大报告所谈到的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高品质”需要。
第三,面向各区域各行业,开展认证服务地方行业行动。我们一个行业一个的抓,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抓,用认证的手段助推行业和助推地方经济的发展。比如浙江地区开展的“浙江制造”就是用认证的手段来推动。越来越多行业的主管部门,以前用行政的许可项目,现在也转入用第三方国际通行的评价手段,包括铁路产品等等。我们深入实施质量认证促进工程。鼓励国务院各部门、各级地方政府出台质量认证促进政策,积极探索推动认证认可在政府监管、社会治理、污染防治、精准扶贫等领域的应用,健全政府、行业、社会多层次采信机制,拓展质量认证覆盖面。
第四,面向国际社会,开展“中国认证,全球认可”行动。认证认可的本质属性是“传递信任服务发展”,因为其还有国际性的特点,我们通常也把质量认证称为国际贸易的通行证,因为它是国际通行的做法,国际上在认证认可界都用相同的规则、相同的准则,国际组织制定相同的认证制度,致力于一个标准、一次认证,全球通行。所以为了促进中国的产品“走出去”,也便于国际贸易便利化,我们也将深化“一带一路”认证认可合作机制;加大支持我国企业“走出去”力度;积极参与和主动引领认证认可国际标准、规则制定,向国际社会提供认证认可“中国方案”,推动绿色、有机等国内认证制度获得国际互认。
第五,面向问题集中领域,开展“认证乱象”专项整治行动。针对认证检测市场存在的不规范问题进行集中整治。严格强制性认证监管,加大对无证出厂、销售、进口等违法行为打击力度。
结合质检总局的“质量提升年”的行动,我们将重点开展这五个方面的质量提升活动。谢谢。
光明日报记者:请您对这几年国家质量认证情况的总体介绍。另外,您刚才提到认证要进行全球的认证,如何平衡国际通行规则和国内发展的两者关系?
刘卫军:谢谢你的提问。质量认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市场效率的基础性制度。我刚才在开场白中,已经对质量认证的概念、本质属性和功能作用作了介绍,实际上质量认证工作用通俗的话来讲,既是国际贸易的“通行证”,也是市场经济的“信誉证”,因为还有传递信任、服务发展的作用,是信誉的保障,所以它还是质量管理的“体检证”。通过获得这样的认证,使得我们的企业,无论是最终产品还是生产过程,都能检验自身存在哪些不足。所以我们说质量认证有这三个功能。因为它有市场性和国际性,所以我们国家质量认证工作的发展也和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进程息息相关。
质量认证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引入我国的,到80、90年代,我国已建立了对家用电器、汽车、食品等众多的产品认证制度和各类管理体系认证制度,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由于管理部门多、职能划分也不够明确,导致认证认可工作政出多门、各自为政,重复认证、重复收费以及运作不规范、增加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等弊端也逐渐显现。特别是针对国内市场和进出口领域分别都有独立的认证体系,让国内外企业无所适从。
2001年,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的最后阶段,还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的认证制度问题。当时我国对国内产品和进口产品的认证管理是分开的,而且对某些外国产品还实施了双重认证管理,一些国家对此反映强烈,要求我国对进口产品与国产品实施同一套认证制度,即应按照世贸组织的国民待遇原则,将两套认证制度合并。因此,根据“入世”的需要,也为了我国自身管理效能的提升,国务院决定成立质检总局,把以前的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合并成立了质检总局,同时成立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由国家认监委统一管理监督和综合协调全国的认证工作。自此我国对进口产品和国内产品在认证制度上实现了“四个统一”,即统一产品目录,统一标准、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统一认证标志,统一收费。并以此原则建立了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
认监委成立后,按照既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又适应我国发展需要的原则,着重在统一规范认证认可活动和推动认证认可广泛应用两个方面上下功夫。在统一规范方面,推动认证认可条例的出台;建立了统一管理的强制性与自愿性相结合的认证制度,包括产品、管理体系、服务等认证;建立了统一的国家认可体系,包括实验室、认证机构和检查机构的认可;还建立了统一的认证人员注册制度;统一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制度;以及认证认可的监管体系、国际合作体系等等。在推动应用方面,以服务发展需求为目标,大力推动产品、管理体系和服务认证的应用,目前已发放各类认证证书170多万张、获证企业近60万家,为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打造质量品牌、便利贸易、保护消费者发挥了积极作用。
您刚才谈到的其实也是另一个问题,既然是国际的通行做法,到底我们的经济发展和国际通行的准则之间怎么能够相适应的问题。我们国家质量认证工作的发展,从一开始学习,我们叫“跟随”,再发展到“同步”阶段。下一个目标实现“引领”,可以说,现在已经在某些方面起到了引领作用,甚至我们国家的一项服务认证标准已经成为国际标准。国际上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领域有非常成熟的国际准则和标准,所以它才能够称之为国际的通行做法,我们国家在80、90年代引进的时候满足这些要求还有一定的困难。今年已经改革开放40周年了,现在我们从理念上、技术能力上已经完全没有问题达到它的要求。反倒是一些国际标准和准则满足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制定了很多中国自己的标准,来填补国际标准的不足。可以说,我国质量认证发展既与世界同步,也在按照我们国家市场的需要不断完善国际标准的不足。在参加国际合作组织的时候我们也秉持这样的原则,如果某一项互认的结果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利,这种情况下,我们不会主动参与。在发展的进程中更多是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现状来平衡参与国际组织的相关活动。总之一个重要原则就是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便利我国经贸发展。谢谢。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记者:刚刚您梳理了我国目前认证体系的情况,产品认证和服务认证能不能详细谈谈有哪些细分领域?目前存在哪些认证认可空白的领域?
刘卫军:您提的这个问题是两个部分。先说开展了哪些领域,我国目前认证体系主要包括产品领域、服务领域。产品领域侧重在消费品,重点关注两方面,一个是保安全、保底线的强制性产品认证现在是22类160种产品。另外就是拉质量高线的自愿性产品认证,刚才谈到的高端认证惠民行动实际上就是针对这样的目标,针对跟百姓相关的消费品、食品,我们更多需要利用这样的手段为百姓的需求提供更多保证。除了消费品领域以外还有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也是李克强总理在去年9月6号国务院常务会专门提到的,希望质量认证这项工作能够助推中国制造业走向中高端。所以制造业也是我们发力的集中点。比如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展的合作,我们共同推动建立了北斗导航系统的检验检测的认证体系,使北斗导航系统产品的安全性能得到有效保证。还有我们也和相关部门推出城轨认证制度,来助推高铁“走出去”,在这些方面都做了积极的探索。其他包括航空领域,大飞机项目在质量管理体系中也使用了航空领域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
在服务领域,跟产品和管理体系相比较,相对来讲还是滞后了,现在只有5千张证书。而产品认证,自愿性和强制性认证证书加起来90多万张。这个领域还有巨大的潜力。所以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基础上,对第三产业提供支撑方面,认证认可本身也是服务业。今后,在服务业领域重点推出跟百姓相关的,包括金融、保健、体育场馆等方面的认证,都将是我们工作的重点领域。
再说空白的问题。虽然说我们有近60万家获证企业,看似很大,而据工商总局统计,全国企业总数达3033.7万户,粗算一下,获得认证的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不足2%。跟我们国家的经济体量相比较量就显得非常小,而这项工作又这么重要,所以更需要大力推动,使更多的企业或者领域能够从中得到服务和支撑。目前我们还有很多的空白领域,特别是新技术的应用,新业态的出现,比如电商领域,包括电商服务等,都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还有高新技术领域,比如机器人领域,我们质量认证的工作也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利用国际性的特点,把国外的先进评价手段、评价技术“引进来”,助推新的领域的产业得到更好的发展。针对这些空白或者不足,我们将跟随时代发展不断扩大提供服务的范围。谢谢。
袭艳春:最后一个问题。
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电视台记者:《意见》里说要深化质量认证国际合作互认,您刚才也多次提到这一方面。请您介绍一下我国这方面国际合作的情况,认监委在这方面有什么举措?让中国的认证体系能够更多的得到国际认可。
刘卫军:你这个问题提的很好,我在认监委分管国际合作,也经常参加国际活动。认证认可是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手段和贸易便利化工具,有两个显著的国际化特征:一是国际上已建立了全方位的认证认可活动应遵循的标准和准则,并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等国际组织对外发布,非常权威,包括认证认可制度应如何建立,认证认可机构应如何运作等等;二是国际上在诸多领域成立了认证认可国际合作组织,它们的宗旨就是建立国际统一的认证认可制度,在国际组织成员间实现一个标准、一次认证、一次认可、全球通行,如国际电工委员会电工产品认证体系IECEE,国际认可合作组织IAF。 因此,按照国际规则开展的认证认可活动,特别是成为国际组织成员,认证认可证书很容易在各个国家得到承认,从而称为国际贸易的“通行证”。
目前,我国的国际合作成效显著。已经加入了21个认证认可国际组织,对外签署13份多边互认协议、117份双边合作互认协议。比如多边方面,我国已加入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电工产品、电子元器件、防爆电器和可再生能源等四大产品认证互认体系;双边方面,与新西兰、捷克等国达成有机产品认证、CCC认证等双边互认成果。同时,我国还在国际上某些认证认可领域发挥了主导引领的作用,比如主导制定了首个服务认证的国际标准;主导建立的LED认证成为国际电工委员会电子元器件合格评定体系(IECQ)的国际认证制度,实现了我国在合格评定领域的新突破,直接惠及几千亿元的LED产业。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你刚才又提到了国际合作下一步的考虑,由于国际合作是我们的特征属性,我们这项工作看得非常重。下一步,我们计划开展“中国认证,全球认可”行动,进一步提升我国认证认可的国际影响力,充分发挥认证认可在参与国际治理、便利经贸交往等方面的作用。
第一,深化“一带一路”合作机制。主动对接《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重点国别规划》、《“一带一路”建设三年滚动计划》,以欧亚经济联盟、海湾合作委员会等为重点,推动“一带一路”认证认可国际合作机制进一步深化。借助行业联络机制和地方协作平台,形成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整体合力。推动合格评定政策沟通、标准协调、制度对接、技术合作和人才交流,加快绿色低碳、跨境电商等新领域互认进程。
第二,完善全方位合作格局。积极引入国外先进标准、技术和服务,提高引资引智的质量效益。支持国内机构拓展国际业务,推动更多机构加入国际互认体系,在食品农产品、消费品、装备制造等领域深化双多边合作互认成果。推动检验检测认证与海外投资、产能合作项目紧密对接,加大支持我国企业“走出去”力度。
第三,提升我国认证认可国际地位。积极参与和主动引领认证认可国际标准、规则制定,向国际社会提供认证认可“中国方案”。积极推动绿色、有机等国内认证制度获得国际互认。办好认证认可官员国际研修班,促进国际政策技术交流,加强对外培训援助。做好第83届IEC大会筹备工作,支持办好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谢谢。
TAGS: